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《故鄉》知識與能力訓練答案
辨識與記憶第一題答案
1.huì;chī;è;suī;zhà;shé
2.祀;惘;伶;隔
辨識與記憶第二題答案
B
辨識與記憶第三題答案
略
辨識與記憶第四題答案
略
思考與領悟第一題答案
1.B
2.提示:可從外貌、語言、動作的變化入手,也可從閏土對待“我”的態度和對待生活的態度的變化中入手。 例如:①見面叫“我”“老爺”,讓“我”感剄少年時代親密美好的友情已不復存在,我們之間的關系變得疏遠和冷漠,令人感到悲哀和壓抑。②中年閏土變成一個“木偶人”,讓我們深深感到辛亥革命后,帝國主義、封建主義給農民帶來多么深重的苦難,而廣大農民在一切困苦和不幸面前變得麻木、消極,表達作者深深的悲哀和同情等。
3.提示:可從“我”與“閏土”關系的變化上思考。
4.希望是本無所謂有,無所謂無的。這正如地上的路,其實地上本沒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。
5.例如老舍《駱駝祥子》中的祥子。
思考與領悟第二題答案
1.滿園的鮮花,是異鄉人為來城里的女兒精心準備的“見面禮”,表達了溫暖的父愛。
2.把“滾滾”換為“濃濃”,表達效果有所變化。“濃濃”寫出了花香之重,“滾滾”則寫出了花香之連續不斷,呈現了一種動態美。
3.異鄉人的“獨具慧心”不僅體現在他種花的舉動,更體現在他巧手匠心,把花園布置得“像荷蘭名貴的花園”,“簡直是園藝大師的杰作”。連小路兩邊也是花團錦簇。
4.我認為“異鄉人的花園”真正是在他心靈深處。這座心靈花園永遠盛開著鮮花,無論何時何地。
運用與創新答案
1.略。
2.轉折關系
辨識與記憶第一題答案
1.chān;kuàng;āo;tiào;juē;liáo;dòu
2.置;粹;乖;皇
辨識與記憶第二題答案
C
辨識與記憶第三題答案
略
辨識與記憶第四題答案
略
思考與領悟第一題答案
1.原義形容情緒異常激動,舉止失常。這里指暴風雨異常猛烈。
2.前面三個“黑”字都是實指,最后一個“黑”字是虛指。四個“黑”連用,突出表現了當時天氣之惡劣,為表達主人公在風雨中成長的主旨作鋪墊。
3.面對暴風雨和失散的鴨群,杜小康表現出鎮定、勇敢、堅強和負責的精神,他迅速而真正成長起來,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。這便是最珍貴的禮物。
4.杜小康此時的哭,是委屈也是激動,是對自己過去所吃苦的一種發泄,也是對自己歷經苦難而逐步成長的一種自豪。
5.略。
思考與領悟第二題答案
1.細米是小說的主人公,紅藕是細米的表妹和朋友;
2.略。
運用與創新第一題答案
略
運用與創新第二題答案
1.并列關系;
2.因果關系。
辨識與記憶第一題答案
1.jié;jū;zhàn;mǔ;lì;shù;lán;lǚ
2.堪;名;俱
辨識與記憶第二題答案
B
辨識與記憶第三題答案
略
辨識與記憶第四題答案
略
思考與領悟第一題答案
1.共同點:唯利是圖,愛慕虛榮,自私冷酷,勢利貪婪。但又有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。不同點:妻子有主見、精明潑辣、反應敏捷;丈夫遇事慌張,沒主見。
2.金錢的勢力無孔不入,有時愛情也是以金錢為轉移的。連世間最圣潔的愛情也沾染上銅臭味兒,更說明這個社會的可悲。同時也突出父母的辛酸與無奈,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。
3.從字面的人物關系看,“我的叔叔”也就是“父親的弟弟”,意思一樣。但是從排列順序分析,最后重復“我的叔叔”,并在“叔叔”前加一“親”字,反映了“我”對處于貧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對父母親六親不認的困惑、苦悶及不滿。這是一句飽含譏諷意味的心里話。
4.提示:言之成理即可。
思考與領悟第二題答案
1.敘述醫院里不同人對可憐的老人的不同做法,告訴人們愛心需要行動。
2.通過環境描寫和“我“的心理描寫,為下文人們同情老人的不同表現做鋪墊。
3.憐憫之心和關愛的實際行動之間的距離。
4.“裹”“蜷”這兩個動詞(或動作描寫)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老人的可憐無助。
5.經歷:我曾在“5·12”抗震救災中,把自己的壓歲錢捐給災區。
感受:在他人需要幫助時,我們要毫不猶豫地用行動表達愛心,大家都行動起來,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。
運用與創新答案
1.例句:錢可以買到紙筆,但買不到文思;錢可以買到書籍,但買不到智慧;錢可以買到獻媚,但買不到尊敬;錢可以買到伙伴,但買不剄朋友;錢可以買到服從,但買不到忠誠;錢可以買到武器,但買不到和平;錢可以買到小人的心,但買不到君子的志氣。
2.A.假設關系;B.遞進關系;C.因果關系
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《心聲》知識與能力訓練答案
辨識與記憶第一題答案
1.chì;jiǒng;yē;dǎo
2.棱;截;窣窣;恍惚
辨識與記憶第二題答案
D
辨識與記憶第三題答案
略
辨識與記憶第四題答案
略
思考與領悟第一題答案
1.程老師:焦急、緊張、惱怒、強作鎮靜;趙小楨:膽怯、害怕、不安、惶恐;看法略。
2.反復說“一輩子”,像發誓一般,是強調京京對現在家庭的厭惡程度,渴望過寧靜的生活。
3.《萬卡》之所以打動李京京,是因為李京京有與萬卡相似的經歷,相似的情感體驗,相似的傾訴需求,他的心與作品中的萬卡的心產生了強烈的共鳴,萬卡的心聲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聲。
啟示一:要融進小說中去,只有與主人公同呼吸,共命運,才能深入理解作品。
啟示二:要從小說中出來,從生活中發現小說,從小說中理解生活。
4.包括以下要點:
(1)京京希望在公開課朗讀《萬卡》這篇課文。
(2)京京希望老師公正平等對待每個學生,給予每個人相同的愛心和發展機會。
(3)京京渴望家庭和睦,能生活在一個幸福安寧的環境里。
運用與創新答案
1.例:我來到法蘭西,仿佛聽到羅曼·羅蘭在敘述三位巨人的不凡歷程;我來到英國,仿佛聽到笛福在游述魯濱孫漂流荒島的奇特經歷
2.A.遞進關系;B.條件關系;C.并列關系
第三單元自測題第一題答案
1 |
2 |
3 |
4 |
5 |
6 |
7 |
D |
D |
D |
D |
D |
C |
A |
8.①從主題上看,兩文都深刻地表現了當時現實社會中的世態人情。《故鄉》中,在封建等級觀念的束縛下人與人之間變得陌生隔膜;《我的叔叔于勒》中,在拜金主義思潮的腐蝕下人與人之間變得冷酷自私;
②從寫法上看,兩文都運用了對比手法。
第三單元自測題第二題答案
(一)
1.可以。這是種比擬的手法。可用“連續不斷”替代。
2.略。
3.(1)他們經過生活的磨難,能夠準確地去感受生活,去體驗人類的不同情感。
(2)女教師的教育生涯充滿艱辛與苦楚,她為山區貧窮落后的教育現狀而悲哀。
4.(1)“哭”:她從孔乙己失魄落難、窮困潦倒中看到了自己的現實處境和山區教育的困窘。
(2)“笑”:能用自己的手指蘸水上課,豐富孩子們的心靈,畢竟是崇高的事,值得高興。
5.略。
6.在結構上承上啟下,在內容上,小說前半部分運用的是寫實手法,從這里開始展開了浪漫的想象,既是對女教炳焦慮之情的安撫,也是對心緒難平的讀者的報答。
(二)
1.笑一笑;仍然一笑;潸然淚下。
2.具有含蓄和詩意的美。
3.這實際是作者的一種夢境,作者用夢境來暗示對土地的謄戀。
4.大海浩瀚,然而它沒有土地的沉厚;甲板堅硬,然而它沒有土地的溫情。
5.對土地的眷戀和熱愛是生命中生生不息的一種情感。
第三單元自測題第三題答案
略